人民日报:《精细化管理,让物业服务降价不降质》一文背后解读!

原创:木头弟 2025年9月23日 江苏

2025年9月17日,人民日报再次报道有关物业的文章《精细化管理,让物业服务降价不降质》。

    这是继今年4月17日,5月6日后,人民日报第三次将镜头对准物业服务这一民生 “关键小事”进行报道。

    人民日报这次报道主要是在给眼下陷入“困境”和“不惑”的物业公司指明发展方向,即给出了“精细化管理 + 增值服务” 的解题思路。

    文中列举宁夏银川清水湾小区案例指出,当地物业费新政出台后,清水湾小区物业一年减少了30万收入,但该物业公司通过精细化管理,譬如,将绿化用水由原来的粗放漫灌改为喷灌,每年节约5万的水费;譬如,将路灯开关时间进行分时控制和灵活控制,每年减少能耗支出;譬如,将修剪下来的树枝装点成小花盆、装饰品,减少园区垃圾费开支,实现了在物业费收入减少的情况下,服务质量不降低。

文中列举山东青岛市城阳区青特小镇案例指出,当地物业费新政出台后,青特小镇物业通过优化服务和创新服务,实现了新的盈利增长点。譬如,青特小镇物业建立保洁集中清洗中心,购入大型洗消设备对楼道拖布与抹布进行机械化清洗,实现了工作效率和服务品质的提升;譬如,物业开拓了“社区团购”“银发旅行团”等业务,实现新的业务增长点,同时还密切物业与业主之间的联系。

    文中列举的广东佛山市禅城区龙湾华府的案例则更具突破性,据称该小区将物业费与公共收益纳入业委会公共账户,物业公司仅按服务质量提取酬金,而业委会通过“透明社区” 数字化平台让业主实时监督到资金流水。这一模式下,龙湾华府此前拖而未决的消防设施整改、围墙维修等问题得到迅速解决,业主满意度显著提升,物业公司也实现了物业费降费潮下固定酬金的按时收取。

    人民日报在本篇《精细化管理,让物业服务降价不降质》文章所举例,共同指向一个结论:

    即物业费降费潮下,不少物业公司正在进行“管理转型”和“业务转型”,而且各种转型效果不错,既满足了业主降费的需求,又满足了自身发展需求。

    笔者联想到2025年9月19日由商务部、民政部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、自然资源部、住房城乡建设部、文化和旅游部、国家卫生健康委、市场监管总局、体育总局等9部门联合下发的《关于加力推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围升级的通知》。

    通知第十一条明确提出,“(要)提供人性化品质化服务。推动物业服务转型升级,积极发展‘物业服务+生活服务’,向养老、托育、家政、餐饮、配送等领域延伸。”

    

    笔者初步判断,9月17日人民日报这篇《精细化管理,让物业服务降价不降质》文章不是孤立存在的,而是与9月19日这份国家级通知“遥相呼应”!值得各大物业公司好好学习和研究。

    政策与实践的双向奔赴,正在勾勒出物业行业的未来图景,人民日报本文章字面意思是,既然物业费不可置否的下降,那我们不如跟随国家已经明确的大方向,积极探索物业行业新的盈利点!

    其实,物业从“小区管理者” 到 “生活服务集成商” 的转变,恰好解决了便民生活圈建设中 “最后一公里” 的落地难题 —— 全国超 38万家物业企业扎根社区的天然优势,是任何商业主体都无法替代的服务载体。

    当银川的“幸福巴士”、青岛的社区团购、佛山的便民小程序融入 “一刻钟” 服务半径,物业行业便不再是单纯的民生服务提供者,更成为激活社区消费、完善基层治理的关键力量。

    物业公司们,你懂人民日报的“良苦用心”了吗?